伞降回收
伞降回收是国内外中小型无人机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在回收过程中,当无人机到达预定回收区中心点上空时,其所配备的降落伞会按照预定程序或者在地面站的指挥下开伞,使无人机缓缓着陆,整个过程较为简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低。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降落伞对无人机来说是一种载荷,且需要占据机身内有限的空间;由于无人机下降速度较快,在着陆瞬间,机体容易受到较强烈的冲击,造成损伤,若果在海上降落,则需要为无人机具备足够的防水能力,且打捞过程也比较麻烦,甚至可能需要借助专业的海上回收设备。
改进伞降回收的一个有效办法是:为无人机配备减震气囊。在无人机飞行期间,气囊置于机体身内部,主伞打开后,气囊充气并自动伸出,以吸收无人机与地面接触瞬间的冲击能量,避免设备损伤。着陆完成后,排除气囊内的气体,方便再次使用。这种气囊不仅可以缓解着陆冲击,还能防止着陆过程中间出现反弹现象。

空中回收
用有人机在空中回收无人机的方式目前只在美国使用。采用这种回收方式,在有人机上必须有空中回收系统,在无人机上除了有阻力伞和主伞之外,还需有钩桂伞、吊索和可旋转的脱落机构。其简单回收过程如下地面站发出遥控指令,阳力伞开伞,同时使发动机停车,当无人机在阻力伞作用下降到一定高度和一定速度时,回收控制系统发出开主伞控制信号,打开钩挂伞和主伞,主伞先呈收紧充气状态,不久,就完全充气;此时钩挂伞高于主伞,钩挂伞下面的吊索保证指向主伞前进的方向,在吊索上安装指示方向的风向旗,使有人机便于辨认和钩住钩桂伞。这时,有人机逆风进入,钩住无人机钩挂伞与吊索,当无人机被钩住时,主伞自动脱离无人机,有人机用绞盘绞起无人机,空中悬挂运走。这种回收方式不会损伤无人机。
但是为回收无人机要出动有人机,费用高;在回收时要求有人机驾驶员有较高的驾驶技术;受天气与风情影响大,加上伞的性能无法事先估计,其回收的可靠性低。随着回收技术的提高,回收的可靠性将会提高。例如,美国的“火蜂”II用空中回收方式,在回收时,直升机钩挂高于主伞24.08m的钩挂伞。

起落架滑跑着陆
这种回收方式与有人机相似,不同之处是:
①跑道要求不如有人机苛刻。
②有些无人机的起落架局部被设计成较脆弱的结构,允许着陆时撞地损坏,吸收能量。例如英国的"大鸭”I,这是一种机重15kg,翼展2.70m、机长2.10m的小型无人机,机身下有着陆滑橇,机翼有翼尖滑橇,翼尖滑橇较脆弱,回收时允许折断,以吸收撞击力。
③为缩短着陆滑跑距离,有些无人机例如以色列的"先锋”、“猛犬”、“侦察兵”等在机尾装尾钩,在着陆滑跑时,尾钩钩住地面拦截绳,大大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