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DJI X5/X5R 注定多图长篇的非主流测评--样片&总结
2016-06-25
这是DJI官方提供的影像传感器大小示意图
全画幅是一种习惯。也就是使用传统胶片相机过渡到数码相机以后,如果影像传感器和胶片的面积一样大,就不存在等效焦距的问题了,自然也不会存在镜头换算 系数的问题。但是,对于跳过了胶片时代,直接进入数码摄影领域的用户来讲,只要可以提供选择的镜头系统足够全面,不是一定要全画幅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市场 上非全画幅尺寸(小于36x24mm)也分出了几个流派,比如富士、索尼比全画幅小1.5x的APS-C规格,比全画幅小一半的M43规格。
那M43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就是在一个直径为4/3英寸的圆形内,截取任意比例的矩形作为影像传感器的尺寸,都可以满足加入M43系列的标准。以奥 林巴斯牵头成立了一个基于这个标准的4/3系统(后来进一步进化成更加小巧的微型4/3系统)。M43系统是一个公开的、开放的数码相机镜头标准,比如镜 头卡口内电子触点的定义、法兰距等等数据都是公开的,加入的厂商只要能满足兼容条件,都可以宣布加入此系统(所谓系统标准也就是满足兼容前提的工业标 准)。基于此系统的数码相机和镜头之间,是可兼容的,无须破解。宣布加入此系统的厂商会拿到一本厚厚的规格书。同时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以下的标志。
在DJI正式推出Inspire 1系列无人机之后,DJI正式宣布加入了M43系统(当时的Inspire 1搭载的X3相机仍是基于1/2.3英寸传感器,和精灵3并无二致)。我不禁窃喜,中国人要做M43相机了!
Inspire 1正式上市不到1年,X5和X5R宣布发布(发布不等于发售,发布和发售之间需要点时间,X5R不是上个月才正式上市嘛)。
去年年底,我斥巨资买到了一台首批上市的市售版DJI X5。因为DJI培养了用户使用24mm镜头的习惯(Z-15 For NEX云台建议搭载16mm镜头,等效24mm焦距;Z-15 For 5D2/5D3云台建议搭载24mm f/2.8 IS USM镜头),所以我没有选择搭配15mm f/1.7镜头的连镜头版本,裸机配另外购买的奥林巴斯12mm f/2镜头,正好等效24mm。
航拍用变形不太厉害的超广角有几个好处:超广角嘛!不用飞太高就能拍到全景。其次是超广角的景深大,像X3和Phantom那样的泛焦镜头,不需要自动对焦。镜头焦距越长,对焦精度的要求也越高。
当时我比较主力在用奥林巴斯E-M1,团队里正好也有一台松下GH4。这两款相机与DJI X5的CMOS影像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几乎是一样的。
奥林巴斯E-M1采用了松下提供的MN34230 CMOS,而松下GH4采用的CMOS是索尼imx159。(没错,奥巴相机用松下传感器、松下相机用索尼传感器,是不是绕得有点儿晕?)
DJI官方并未说明X5/X5R采用的是索尼imx159还是松下MN 34230,小道消息X5/X5R采用的是索尼imx159影像传感器。
拿到X5,我就把X5装在Inspire 1上(当时不还没有OSMO嘛),分别把E-M1和GH4、X5都装上奥巴12mm f/2镜头,拍摄了一组不同ISO下的对比图。
当时的X5固件还不完善,甚至在Lightroom中打开DNG都不太正常。所以曝光有一点偏差,我没有去刻意进行优化修正。不过测试图来看,画面细节和高ISO噪点控制:X5跟松下GH4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同一片CMOS嘛)。嘿嘿!ISO 3200以内是可用的。
结论是:个人化的专业航拍时代,终于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