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搜索 分类
武装无人机,引发治理和伦理难题
2014-06-17 09:20


  事实上,大国间的战略平衡已经出现波动。在西太平洋,美军计划大规模部署无人机,以应对中国的“反介入”能力增长。可以自动实现航空母舰起降作业的X—47B无人机将美国航空母舰的作战半径扩大了数千公里。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本也试图拿美国无人机为其“壮胆”。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确定:为应对所谓“西南诸岛”问题,引进美国的无人侦察机。针对中国无人机对钓鱼岛海域的依法巡航,安倍政府甚至夸口,允许防卫省击落任何无视日本警告的无人机。中国国防部则强硬回应称,日本击落无人机将被认定为战争行为。无论安倍政府是否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可以确定的是,大国间的权力平衡已因无人机的应用而出现微妙波动。

  世界各国争相研发无人机,扩散危险加大,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使情况更加复杂

  武装无人机同样也面临技术和武器扩散问题,而这有可能引发该领域的军备竞赛。无人机的核心要素是新技术,只要存在较为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工艺水平就可以制造出来,不像核武器那样严重依赖铀、钚等特殊物质,因此也更容易扩散。美国是这场武器革命的先驱者,其它国家正在奋起直追。目前世界上约有24个国家拥有武装无人机。10年前,只有美国和以色列拥有制造和使用武装无人机的能力和意愿,现在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具备了制造武装无人机的能力。世界各国争相开发或购买无人机,必将终结美国在该技术上几近垄断的局面,同时引发该领域的军备竞赛。此外,武装无人机的体积越来越小。目前实际应用的无人机“全球鹰”长度超过15米,工作时间可达15小时,但更加小巧的飞行机器人已不是科幻小说中的事物。由美国军方资助的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和苍蝇一样大小的机器人飞行器。这种飞行器在未来非常有可能应用到战争中,更加隐秘地从事侦察与情报搜集工作,甚至完成暗杀任务。

  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致使情况更加复杂。2011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援引军事分析人员的话称,美国将面临来自装备了无人机的军事对手及恐怖组织的威胁。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分子,拥有武装无人机技术或设备的非国家行为体,可以更容易地对目标国家实施远距离攻击等恐怖主义活动。特别是小型和微型无人机,既可以用来精确刺杀,也可以通过运载生化或核武器来制造大规模平民伤亡。特别是,如果某些国家确实以此为目标研发相关无人机的话,这种危险将更加严重。

  对国家主权、人权保护等问题构成挑战,美国对国际社会呼吁其减少平民伤亡的要求置之不理

  国际学术界和舆论界关于武装无人机的争论愈演愈烈,关注点已不再集中于该武器纯粹的技术和军事意义,而是更多地转向国际法和伦理道德问题。

  武装无人机的应用导致激烈的国际法争议,涉及作战主体的认定、自卫权的扩大、“先发制人”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中情局特工身份认定等问题。尽管联合国人权和反恐特别报告曾指出,有力证据证明,美军在2004年—2008年间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实施的无人机打击行为获得了巴方军事和情报部门高级官员的同意,至少是默认,但反对者认为,根据《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和人权法》,当事国军事和情报部门的首肯并不足以使美军获得在该国领土实施军事打击任务的足够法律授权。2013年5月9日,巴基斯坦白沙瓦高级法院裁定,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的非法袭击侵犯了国家主权,公然践踏基本人权以及《日内瓦公约》相关规定。2013年12月12日,美国无人机在也门袭击了一个婚礼车队,造成包括两名部落长老在内的14人死亡、22人受伤,经查其中没有任何恐怖分子嫌疑人。同年10月,巴基斯坦北瓦济里斯坦地区小学教师拉非克·莱曼带着儿子竹拜尔、女儿娜比拉出现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雷伯恩众议院大厦的听证会现场,讲述美国无人机袭击给他们一家带来的巨大伤痛。这是美国开展无人机打击项目多年来,无辜受害者首次与美国国会议员面对面。与此同时,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反恐行动中促进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埃默森,要求美国进一步公开无人机项目。在提交联大第三委员会的报告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法外处决问题特别报告员等均重点讨论武装无人机导致平民伤亡问题。然而,对于联合国及有关政府组织呼吁美国说明袭击理由、标准和为减少平民伤亡所采取举措等要求,美国一概予以拒绝。

  此外,战争的内涵也受到挑战。武装无人机的出现,使对方作战人员投降的可能性被彻底终结,因此战争的目的变为单纯的屠杀,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对决使对手失去抵抗力量或投降。

  其次,战争的定义受到挑战。关于无人机攻击的国际法目前依然空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定哪些行动应该被视为战争行为。2013年,布鲁金斯学会彼得·辛格教授曾探讨无人机的作用、发展趋势以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试图引起美国政府对该问题的重视,进而制定相关政策。德国多特蒙德科技大学物理学家尤尔根·奥尔特曼教授则将武装无人机的研究从道德和法律层面进一步扩大到军控领域,探讨了任由武装无人机自由研发、部署和使用,国际社会将面临的灾难性后果。美国高级军事学院陆军少校埃里克·J·基尔戈也论述了无人系统对战争的潜在影响,并指出美国应该制定更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来发展无人系统。

  2013年5月,奥巴马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公开讲话,阐述美国的武装无人机政策。他指出,采用常规军事手段进入他国领土进行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会被认为是“领土入侵”,暗示使用无人机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即不承认无人机的越境打击行为是“侵略行为”。因此,至少在目前阶段,国际社会对于如何认定无人机的“侵略”行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说,美国政府正在有意模糊武装无人机实施越境打击的国际法律争议,试图为自己的非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如果具备决策能力的人工智能武器出现,将彻底挑战人类伦理与道德底线

  武装无人机的应用使人工智能日渐成为战争主角,挑战了人类伦理与道德。尽管目前攻击的最终决策依然由人类做出,但在整个军事行动中人工智能承担了最主要的工作,包括情报搜集、目标筛选、作战规划等,人类逐渐沦为只需按下按钮的“局外人”。例如在“定点清除”行动中,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卫星、电话、电脑乃至各地联网的摄像头追踪、筛选、锁定目标,最终进行远距离快速打击。事实上,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全天候监控特定地区,一旦出现可疑分子,立即自动进行识别和追踪。在获得授权指令后,武装无人机迅速出动实施猎杀任务。

 

  一些反对者认为,机器不具备完全甄别武装人员和非武装人员的能力,更没有权力决定人的生死。尽管具备决策能力的人工智能武器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也不会被接受,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全自动化智能武器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果完全自动化的智能杀人机器出现,这将彻底挑战人类的伦理底线:机器是否有权力决定人类生死?因此,武装无人机的应用从《国际人道法》角度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它不但会增加意外伤亡率,而且有可能将人类置于机器统治的恐怖中。

  武装无人机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武器革命很可能会和核武器的发明一样,对战争本身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造成意义深远的影响。如何应对武装无人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已成为大国制定和实施军事和政治战略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2/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相关资讯

更多无人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