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应用
搜索 分类
深圳探索全国首创无人机智慧应急救援新模式
2022-01-07 07:49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救护车路遇堵车无法抵达现场、急救医生看不到现场患者情况无法做出判断、空中救援通道没有可视化通讯……这些急救智慧救援中的盲点,有望在深圳突破。近日,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开展全国首次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模拟试验,将无人机应急救援补充到心脏骤停急救体系中,也为下一步开展创伤、哮喘、中毒、胸痛、孕产等患者应急救援打下了基础。

据悉,我国每年发生心跳骤停患者达54.4万人,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1例心源性的心跳骤停,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与及时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用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心跳骤停患者抢救的每分每秒都决定着患者生死和预后。

该院的此次应急模拟实验中,原本需要半个小时车程,并且事发地周边没有配备AED的情况下,华南医院派出救护车的同时,一架携带有智慧眼镜和AED等急救设备的无人机腾空而起,不到十分钟无人机就赶到现场。施救路人迅速取下急救包、佩戴上智慧眼镜,通过与医院急救中心的实时可视化通讯,在急诊科医生的指引下,成功对患者实施了心肺复苏,并操作AED进行了抢救。随后到来的救护车,将昏迷的患者运送到医院进行下一步救治。

据介绍,目前,无人机在医疗场景下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相对简单的应急医用物资的运输上,而此次无人机智慧急救,在医疗急救甚至灾难医学的应用,尤其是为海陆空多渠道急救通道的搭建提供了新的研发思路。

无人机智慧应急救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急诊质控中心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总干事、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急诊科周荣斌教授表示,“这是非常创新也很有意义的一次尝试,我们也很期待在不断的科研探索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样的无人机智慧急救模式能早日补充到国家目前的急救体系中,造福患者。”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院长吴松表示,下一步,会尝试将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的试验范围扩大到对创伤、哮喘、中毒、胸痛、孕产妇等患者的救治上,通过整合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与科研资源,联合本地无人机企业,全面围绕无人机救援开展医产学研合作,努力开发一批可应用于医疗服务和灾难医学的医用无人机及配套产品,全力打造医用无人机创新研发与验证平台,加强拓展无人机在医疗救援场景中更广泛的应用。

相关资讯

更多无人机资讯